行业介绍
发展历程:1990 年代以前以欧美日 IDM 产线升级淘汰为主;2000 年后中国大陆晶圆厂扩张带动二手需求;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后,二手设备成为 “卡脖子” 替代方案,行业进入高速成长期。
产业链角色:
上游:晶圆厂 / IDM(设备退役方)、设备原厂(AMAT、ASML、TEL 等)
中游:二手设备商(翻新、维修、认证)
下游:Foundry、功率器件厂、MEMS、科研院校、封测厂
核心商业模式:技术驱动(翻新工艺、零部件再制造、软件升级)+ 营销驱动(全球寻货、现货撮合、融资租赁)。
行业数据
指标 | 2023 年 | 2024E | 备注 |
---|---|---|---|
全球二手市场规模 | $8.2 B | $9.5 B | TechInsights 2024/05 报告 |
年复合增长率(2020-2024) | 13.8 % | — | 高于新设备市场 8 % |
中国大陆占比 | 38 % | 42 % | 最大单一市场 |
龙头企业市占率 | SurplusGLOBAL 9 %、Hightest 7 %、BSI 5 % | — | 高度分散,CR10<45 % |
国外对比 | 日本二手出口额 $1.9 B(2023) | — | 日本二手设备占其半导体设备出口 21 % |
行业痛点情况
企业端
零部件断供:原厂停止支持 8 吋及以下机台,关键 Laser、RF Generator 难寻。
质量一致性:翻新后 MTBF(平均无故障时间)仅为新机 60-70 %,客户验收周期长。
合规风险:美国 EAR 出口管制导致含美技术设备转售需二次许可。
购买端
交期痛点:新机台交期 12-18 个月,二手可缩短至 1-3 个月,满足快速扩产。
成本痛点:二手价格约为新机 30-50 %,降低资本开支。
行业发展驱动要素
供给端:全球 200 mm 产线退役潮(>200 条,2025 年前),8 吋设备年均释放 $2.5 B 货值。
需求端:
中国 “小芯片” 与功率器件扩产(2024-2026 新增 28 座 8 吋厂)。
第三代半导体 SiC/GaN 产线对 6-8 吋旧设备兼容改造需求。
政策端:美国对华先进制程设备禁运,倒逼成熟制程二手替代。
商业模式
模式 | 代表企业 | 盈利点 |
---|---|---|
设备翻新 + 整线打包 | SurplusGLOBAL、Hightest | 翻新溢价 15-25 %,整线交钥匙 |
零部件再制造 | PartSearch、GMN | 再造 RF Power、Chamber,毛利率 40-50 % |
融资租赁 | 中电科二手平台 | 租售结合,IRR 18-22 % |
在线撮合平台 | Moov、SemiExchange | 佣金 2-5 %,数据订阅费 |
行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
位置:处于半导体设备价值链 “再循环” 环节,连接原厂与终端用户。
定价权:
对 8 吋及以上制程设备具备一定议价权(供需失衡)。
对 12 吋先进制程设备无定价权,受原厂及出口管制约束。
细分市场情况
按设备类型
光刻:i-line、KrF 二手光刻机(ASML 5500/Canon FPA-3000)
刻蚀:Lam 2300 系列、AMAT Centura
薄膜:AMAT Endura、TEL Trias
量测:KLA 2130、Hitachi CD-SEM
按制程节点
≥90 nm 成熟逻辑 / 功率器件
第三代半导体 SiC/GaN 专用线
按服务类型
整厂搬迁(Turn-key Relocation)
单机翻新(Refurbishment)
零部件供应(Spare Parts)
4P 分析法
行业产品情况
核心品类:光刻机、刻蚀机、薄膜沉积(CVD/PVD)、离子注入、CMP、量测 / 检测设备、封装测试设备(探针台、分选机、键合机)。
技术节点:覆盖 2X nm~180 nm 为主,少量 7 nm 级 EUV 设备流通(受限出口管制)。
形态划分:
整线打包:Foundry 关停产线整体出售(含配套厂务、备件)。
单机翻新:经原厂或第三方翻新、升级(如 Applied Centura 由 200 mm 改 300 mm)。
备件 / 耗材:陶瓷加热器、真空泵、光罩盒、RF 电源等,毛利率高。
附加服务:安装调试、工艺匹配、迁移产线咨询、融资租赁。
产品价格情况
设备类型 | 二手均价(万美元) | 新机价格 | 折扣区间 | 备注 |
---|---|---|---|---|
ASML 1980Di ArF | 1,200–1,800 | 4,000 | 30–45 % | 2015 年后机型,可支持 14 nm |
Applied Centura 5200 | 180–220 | 600 | 30 % | 200 mm 产线主流 |
KLA 8 系列 CD-SEM | 250–350 | 800 | 30–40 % | 量测需求旺盛,保值率高 |
封装测试分选机 | 20–50 | 150 | 15–30 % | 国产品牌替代冲击价格 |
价格体系:
一级:原厂翻新(如 Lam Certified Pre-Owned)—— 折扣 60–70 %,含 12 个月质保。
二级:专业二手商(SurplusGLOBAL、Moov)—— 折扣 40–60 %,6 个月质保。
三级:拍卖 / 经纪(BidSpotter、FabExchange)—— 折扣 20–40 %,无质保,风险高。
价格断层:7 nm 以下 EUV 设备因出口管制导致 “有价无市”,价格倒挂;成熟制程 28 nm 以上供给过剩,价格年降 8–12 %。
销售渠道情况
线下为主:
原厂渠道:Applied、ASML、TEL 的二手翻新中心(新加坡、韩国、台湾)。
专业二手商:SurplusGLOBAL(韩国)、RORZE(日本)、Moov(美国)—— 提供全球物流、报关、翻新。
拍卖行:Heritage Global Partners、Go-Dove—— 处置破产晶圆厂资产(如 2023 年 JDI 白山工厂)。
线上撮合:
B2B 平台:Moov、EquipNet、FabExchange—— 实时库存、在线竞价。
私域撮合:微信 / WhatsApp 群组、行业协会(SEMI 二手设备分会)。
渠道模式:
整线 “交钥匙”:二手商承包拆除、翻新、运输、安装,客户验收节点付款(30 %–30 %–40 %)。
融资租赁:与银行 / 基金合作,客户按季度支付租金,期满可 1 美元买断。
销售促销情况
信息型推广:
展会 / 论坛:SEMICON China、日本 SEMICON 设 “Used Equipment Pavilion”;二手商赞助技术论坛分享 “迁移 200 mm 至 300 mm 成本模型”。
白皮书 / 案例:发布《二手设备 TCO(总体拥有成本)对比报告》,突出比新机节省 40 % CAPEX。
金融杠杆:
0 首付租赁:与 SMBC、渣打银行合作,前 6 个月免租金。
以旧换新:客户旧 200 mm 机台折价 20 % 抵扣升级 300 mm 翻新机。
库存促销:
“最后 3 台” 限时折扣:邮件推送库存光刻机,额外 5 % 折扣。
拍卖打包:购买刻蚀主机赠送 1 年备件包(价值 5 万美元)。
关系营销:
Foundry 高管私享会:邀请中芯国际、TowerJazz 采购 VP 参观翻新工厂,现场签意向书返 2 % 佣金。
高校捐赠:向清华、成电捐赠二手 CMP 机台,换取品牌背书及学生人才输送。
行业特征分析
竞争特征
竞争企业数:全球活跃的二手半导体设备贸易商 / 翻新商约 300–400 家,其中规模较大的不足 30 家(如 SurplusGLOBAL、RORZE、ASM Pacific、中古半导体设备联盟 等)。中国大陆过去五年新增 100+ 家中小贸易商,行业集中度低(CR10<25%)。
竞争企业战略:
海外龙头:通过 “买断 - 翻新 - 认证 - 全球分销” 一体化,锁定 8 英寸及以上晶圆厂退役设备;
本土玩家:以 “低价收购 + 快速翻新 + 本地化服务” 切入 6/8 英寸产线,部分企业向 “翻新 + 零部件再制造” 延伸;
差异化策略:少数企业取得 OEM 授权(如 Applied Materials 认证翻新),提供原厂级质保,溢价 15–30%。
行业竞争热点:
8 英寸及以上光刻机(ASML PAS 5500/Canon FPA-3000)与刻蚀机(Lam 2300)货源争夺;
中国大陆成熟制程扩产带来的 “抢货潮”;
零部件(尤其是真空、射频、光学模块)再制造能力。
行业资源可得数:
设备来源以 IDM 产线升级退役(>60%)、晶圆厂破产清算(15%)、OEM 升级置换(10%)为主;
8 英寸设备年均退役量约 1,200–1,500 台,但高端机型(<90 nm)可流通量不足 20%。
产品差异化程度:
翻新深度(Class 1 清洁 vs. Class 3 全系统重构)与质保年限(6–24 个月)构成主要差异;
软件版本、工艺菜单完整性决定溢价空间,同质化程度中等偏高。
需求特征
需求增长率:
2023–2028 年全球二手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 CAGR 预计 9–11%(中国大陆 CAGR 15–18%),主要由成熟制程(28 nm 及以上)扩产驱动。
顾客稳定性:
下游客户为晶圆厂、OSAT、科研院所,其中 IDM/OSAT 复购率 >60%,但中小客户受景气度影响大,稳定性中等。
替代品可接受性:
当新设备交期 >12 个月或价格 >3× 二手时,二手可接受度极高;28 nm 以下先进制程对二手依赖度显著下降。
需求弹性:
价格弹性高:二手光刻机价格每下降 10%,需求量增加 20–25%;
对交期敏感:交期缩短 1 个月,溢价可达 5–8%。
技术特征
技术成熟度:
翻新工艺成熟(Class 1/2 标准化流程),但 14 nm 以下设备翻新仍属 “Know-how” 阶段。
技术复杂性:
需跨学科(机械、真空、射频、软件)整合,单台设备零部件 5,000–20,000 个,翻新周期 8–24 周。
相关技术影响:
AI 视觉检测、数字孪生用于故障预测,可将翻新良率提升 8–12%;
零部件 3D 打印(如陶瓷加热器)降低 15% 备件成本。
技术的可保护性:
翻新工艺专利较少,核心壁垒为 “数据包”(OEM 原始工艺参数)获取与工程师经验,易被模仿。
研发费情况:
头部企业研发 / 收入比 3–5%,主要用于软件再授权、零部件再制造;中小贸易商 <1%。
增长特征
生产能力增长率:
全球二手设备翻新产能 2023–2025 年 CAGR 约 12%,中国大陆新增产能占 50% 以上(地方政府补贴翻新基地)。
新投资总额:
2023 年全球二手设备行业并购 + 扩产投资约 8–10 亿美元(SurplusGLOBAL 韩国新厂 1.2 亿美元、中古半导体设备联盟 合肥基地 3 亿元人民币)。
盈利特征
整体盈利情况:
行业平均毛利率 25–35%(高端翻新 40%+,纯贸易 15–20%);净利率 8–12%,高于新设备分销(5–8%)。
盈利临界点:
单台设备翻新量≥30 台 / 年可实现盈亏平衡(固定成本摊销);
零部件再制造业务占比 > 20% 时,整体 ROE 可提升 5–7 个百分点。
行业竞争环境分析
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
下游购买者议价能力
行业内现有企业竞争情况
替代品威胁
潜在进入者威胁
发展阶段分析
该行业正处于成长期。
需求端:全球市场规模 2020-2024 年复合增速 13.8%,2023-2028 年仍保持 9-11%(中国大陆 15-18%),远高于同期新设备 8% 的增速,需求快速扩张且尚未饱和。
供给端:退役 8 吋产线 > 200 条、年均释放 2.5 亿美元货值,翻新产能 CAGR 12%,但高端机型可流通量不足 20%,供需缺口仍在扩大。
竞争格局:活跃企业 300-400 家,CR10<45%,市场高度分散,新进入者仍有机会(过去五年中国新增 100+ 家贸易商),价格战与差异化并存,尚未进入寡头垄断。
技术与盈利:翻新工艺已标准化(Class 1/2),但 14 nm 以下仍属 “Know-how” 阶段;行业平均毛利率 25-35%,高于新设备分销,吸引资本持续投入(2023 年全球新增投资 8-10 亿美元)。
政策与替代品:美国出口管制催生 “卡脖子” 替代需求,短期内无成熟替代品;二手设备对交期敏感、成本优势明显,客户接受度快速上升。
本文结合互联网AI生成,内容仅供参考。